- 编辑: 无
- 发布时间: 2022-04-19
- 来源: 无
- 作者: 贾荟弘

2021年,北部湾港(本港)货物吞吐量完成2.69亿吨,同比增长13%,其中集装箱完成601万标箱,同比增长19%;全年货物吞吐量、集装箱量、港口收入、利润逆势增长。
2017年以来,在全国沿海主要港口中,北部湾港的货物吞吐量从第15位升至第9位,其中,集装箱吞吐量从第16位升至第8位,连续四年增速位列第一,北部湾港的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广西的一张靓丽“名片”。

靓丽“名片”的背后是由一项项技术数据的支撑。
2017年以来,北港股份共获得9项实用新型专利,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,“散货数字化堆场关键技术研发应用”“外轮理货公司集装箱智能理货系统”等项目已通过验收,达到国内先进水平......
这是北部湾港人牢记习总书记“三个好、四个一流”建设北部湾港的殷切嘱托“拼出来,干出来的”。
北部湾港人深知智能化、数字化转型是港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,以港口“一流的技术”,让人工智能、5G网络、无人驾驶、北斗定位、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应用,为北部湾港建设打开新局面,实现港口生产管理过程可视、可控、协同服务,业务办理效率和服务客户能力全面提升,以智慧港口建设为北部湾港高质量发展按下“加速键”。
自动化集装箱码头

北部湾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于2020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。
传统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般采用端部作业的垂直布局方案,这种布局方案成熟、技术可靠、复制性强。但与此同时,缺点也很明显。箱区长度须350米以内、建设投资大、运营成本高。而钦州港堆场纵深1000米,若仅使用300多米,切分堆场、利用率低,堆场后方铁路中心站也势必发挥不出海铁联运优势。

北部湾港项目团队决然创新设计U型堆场装卸工艺,“5+2”“白+黑”,废寝忘食与时间赛跑,对各技术难点进行数百、上千次的专题研讨,一点点将想法转化为建设规划,将建设规划转化为设计图纸,将设计转化为现实。最终完成了全球首创U型布局方案设计及关键技术的攻关,为全球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贡献“北部湾港模式”。

该项目入选交通运输部新基建智慧港口重点工程,被评为“广西交通运输科技示范工程(智慧交通)”。目前已完成联调联试工作,预计2022年6月实现投产。
建设中的钦州海铁联运全自动化码头,可满足世界最大的20万吨级集装箱船靠泊要求。采用自动化装卸及运输设备,配套智能生产操作系统,打造可以完全进出箱区的高效、经济的自动化码头。
北部湾港完成了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从无到有、从有到优的质变。
自动化改造

2017年以来,北部湾港自动化建设全面开花。
钦州港大榄坪7、8号泊位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,码头及堆场改造通过交工验收,智慧港口创新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,设备联调联试工作有序推进。
建成国内规模最大数字化散货堆场——防城港中心堆场,散货装卸工艺迈入全国前列。持续推进防城港513-516号泊位自动化集装箱堆场建设和北海铁山港集装箱堆场自动化改造。
集装箱与散杂货码头操作系统均已完成建设,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码头生产操作管控能力;北部湾港首个集装箱智能理货系统全面上线,有效减少了现场人员数量和工作强度,推动北部湾港作业效率及安全性能提升,项目入选数字广西建设标杆引领重点示范项目。
通过对集装箱码头部分设备进行升级改造,逐步加大自动化和半自动化堆场建设力度,不断提升集装箱码头的运转能力,进一步夯实北部湾港散货作业在装卸效率、安全管理、智能化建设等方面的技术优势,大幅度提升散货堆场作业效率及管理水平。
北部湾港船舶平均装卸货物效率从2017年的15800吨/天·艘提高到21498吨/天·艘,集装箱班轮平均船时效率从2017年的40自然箱/小时提高到91自然箱/小时。
企业数字化转型

北部湾港正在开展信息化基础网络、信息网络安全、5G网络、基于5G技术的“5G+高清视频回传”等项目的部署和试点工作,为智慧港口运行提供保障。
实时回传码头大型设备及流动设备高清视频监控,提高港口作业效率。
北部湾港已初步完成电子数据交换平台(EDI)建设,能够实现北部湾港与海关、客户等单位的主要数据统一交互、数据共享,以及内部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统一交互。

已初步建成多式联运综合服务平台,有效提高了集装箱码头集疏运效率;码头箱管系统的投入运营,实现了对箱信息、箱动态的等信息化管理;建成全国港口行业首个数字化运营管控平台(OCC),实现港口生产管理过程的可视、可控、协同服务。
智能闸口的上线运行,闸口通行速度由 240秒缩减至30秒;港口EIR无纸化管理系统已完成系统建设,正在逐步推广应用;车辆管理系统已基本建设完成,通过设备终端与手机APP的联合使用,对港口车辆作业进行统一管理,提高了码头管理效率;港口铁路调度指挥系统已经上线使用,实现了调度指挥管理、现存车管理、调度命令管理、发送调车作业计划等功能。
北部湾港客户服务平台“北港网”的上线运行,初步实现了港口业务办理的一站式服务,减少港口通关37个人工环节和28项纸质单证,港口业务办理平均节省时间超过20小时;口岸进口整体通关时间由2017年的253.54小时缩短到2021年的24.69小时。真正实现让“数据多跑路,用户少跑腿”。